古代稱霸一時的匈奴鮮卑族契丹族?
匈奴、鮮卑、契丹都是曾經稱霸草原的游牧民族,只是他們稱霸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游牧民族,都生活在北方的草原上,最為重要的是,三個游牧民族一度都被漢化,只是漢化的程度不一樣。
三個游牧民族之中,匈奴出現的時間最早,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也最長,鮮卑其次,契丹最晚,存在的時間也最短,其中匈奴與鮮卑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間是共存的,但是后來先后消失了,三個游牧都建立過政權,不過后來都滅亡了,其中匈奴亡于羯族人,鮮卑亡于隋朝,契丹亡于蒙古。
一、匈奴按史書的記載,匈奴就是華夏后裔,《史記》上說匈奴是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的后裔,夏朝滅亡時,有個叫淳維的夏桀后裔帶著族人逃到了北方草原,從此脫離了華夏,與不斷與原本就生活在北方的部落進行一系列的融合,同時與華夏進行了數千年的紛爭。
匈奴族
由于北方的地理環境,匈奴養成了游牧的特性,也就是說匈奴從夏朝末年就開始存在了,一直到西晉末年,存在了1900多年,匈奴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從秦朝末年到西漢中期,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中,此時的匈奴處于不斷地擴張期。
匈奴在鼎盛時期,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打敗了東胡、吞并了樓煩、趕走了月氏、侵襲了漢朝的河套地區與月氏的河西走廊,并用武力臣服了西域諸國,其勢力范圍東到大海,西至西域,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黃河河套地區,只可惜匈奴遇到了更為強盛的大漢王朝。
匈奴與漢朝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漢武帝時期,派出衛青與霍去病率軍大敗匈奴,使得漠南漠北無匈奴王庭,并打通了河西走廊,開辟了絲綢之路,到了漢宣帝時期,匈奴內部由于權力斗爭,出現五個單于爭位,并且分裂為南、北匈奴。
漢匈戰爭
南匈奴以呼韓邪單于為首,投降了漢朝,北匈奴以郅支單于為首,最終被漢朝西域都尉甘延壽、陳湯所殺,余部遠走中亞,消失在中國歷史之外。
到了東漢時期,依附于漢朝的原南匈奴再一次因為權力斗爭而分裂為南、北匈奴,以日逐王為首的南匈奴再一次稱臣東漢,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被東漢的竇憲、耿秉率軍打敗,一部分人被殺,余部再一次遠走中亞,再一次消失在中國歷史之外。
而留在漢朝邊境依附于東漢的南匈奴一直就是東漢的附庸,三國時期的匈奴依附于曹魏政權,曹操還把匈奴分為五部,到了西晉時期,匈奴大量內遷,與漢人雜居,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期,匈奴人劉淵起兵反抗西晉,劉淵去世后,漢趙政權終于在313年攻破洛陽,316年攻破長安,徹底滅亡西晉政權。
漢匈和親
劉淵是匈奴人,之所以用漢朝國姓,就是因為此時的匈奴已經漢化一半了,漢朝滅亡后,匈奴皇族自認是漢朝公主之后,便改用了劉姓,劉淵是冒頓單于的后裔,是于扶羅的孫子,劉淵所建立的政權也有一個漢字,除了敬仰漢文化,他們也自認是漢朝的繼承者。
劉淵的政權以匈奴人為主,除此之外還有羯人和漢人,漢趙政權的最后一任君主劉曜因為猜忌羯人石勒,后被石勒打敗,漢趙政權也被羯人為主的后趙政權滅亡,這一年是公元329年,劉淵、劉聰、劉曜都是匈奴人,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是匈奴人最后的政權,漢趙滅亡后,匈奴人流落各地。
那么匈奴人最終去了哪里?主要有三個去處:
1、融入漢族。
絕大多數匈奴人是融入漢族了,從西漢開始,不斷有匈奴人投靠漢朝,比如霍去病時期,匈奴休屠王與渾邪王率領數萬部眾投靠了漢朝,休屠王有個兒子叫金日磾,還成為漢武帝的托孤四重臣之一,這兩個匈奴部落數萬人,改漢姓,生活在漢地,并與漢人通婚,就直接成為漢人了。
匈奴騎兵
在漢朝與匈奴數百年的戰爭與融合中,不斷有匈奴人投靠漢朝,與漢族人融合,即使漢朝滅亡后,匈奴也沒有忘記漢人,連匈奴皇族都改為漢朝國姓“劉姓”,并且劉淵所建立的政權也叫漢國,雖然匈奴政權最終被羯人政權所滅,但部分匈奴人還是融合了漢人。
2、融入鮮卑與烏桓。
還有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鮮卑,東漢時期,匈奴沒落,鮮卑開始崛起,東漢時期的匈奴再一次分裂,南匈奴依附于東漢,而北匈奴則勢力進一步衰弱,在東漢、南匈奴以及鮮卑的打擊下,北匈奴越來越弱,被竇憲大敗后,一部分逃到中亞了,另一部分被鮮卑人征服,臣服鮮卑,也就融入鮮卑人了。
另一部分匈奴人投靠了烏桓,烏桓與鮮卑同祖不同族,在東漢時期興起,烏桓多次跟隨東漢一起與匈奴和鮮卑作戰,白狼山之戰,烏桓主力被曹操打敗,余部融入了鮮卑,而匈奴與烏桓和鮮卑都彼此融合,他們的后代被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在南北朝時期在河套地區還建立了胡夏政權,后來被同為鮮卑人的北魏所滅亡。
匈奴融入了鮮卑
3、逃到了中亞與其他民族融合了。
匈奴人還有一部分逃到了中亞,一次是甘延壽與陳湯殺死郅支單于后,北匈奴余部向西逃走,有人說400年后在歐洲大陸稱霸的匈人就是匈奴人,還差一點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但這個說法是有爭議的。
另一次是竇憲、耿秉大敗北匈奴時,北匈奴余部逃到了中亞的康居國和烏孫國,康居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烏孫國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這一部分匈奴人后來的去處史書就沒有記載了,大概是融入了當時的民族吧。
二、鮮卑鮮卑的祖先來自東胡或者東夷,《后漢書》與《三國志》上記載鮮卑是東胡的后裔,東胡是中國北方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從商朝開始就生活在中國北方,戰國時期,東胡與趙國、燕國多次發生戰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曾打敗了東胡,戰國后期的趙國大將李牧也打敗過東胡,趙國的騎兵中也有部分東胡人。
鮮卑人
《晉書》上說鮮卑人是有熊氏部落的后裔,有熊氏就是黃帝的部落,如果屬實的話,鮮卑人也是炎黃后裔,《國語 晉語》中說周成王大會諸侯時,鮮卑首領與楚國國君熊繹一起負責守望火種,說鮮卑來自東夷,所謂的東夷,就是生活在東方的非華夏部落,東夷的部落很多,存在的時間也很長,從夏商時期,東夷就有部落存在,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并入華夏。
所以鮮卑與華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西漢時期,匈奴最為強大,東胡曾經被匈奴征服,成為匈奴的別部,匈奴衰弱后,東胡也崛起了,不過分裂為鮮卑與烏桓等部落,到了東漢時期,鮮卑與烏桓相繼強大起來。
東漢中期,鮮卑臣服于東漢,并與東漢一起打敗了北匈奴,北匈奴余部逃到中亞后,鮮卑開始接收了匈奴的地盤與部分族人,開始在草原上強大起來,東漢晚期,鮮卑部落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并與東漢發生戰爭,一度擊敗了東漢軍隊,這是東漢時期鮮卑唯一的一次強盛。
鮮卑騎兵
檀石槐去世后,鮮卑分裂為若干個部落,主要有步度根和軻比能兩大勢力,軻比能勢力越來越強,幾乎要統一鮮卑,諸葛亮北伐時期,還派人聯絡軻比能一起攻打曹魏,此時的中原處于曹魏政權統治期間,曹睿時期,幽州刺史王熊派出刺客韓龍刺殺了軻比能,鮮卑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隨后的幾十年間,鮮卑一直處于發展期,并分裂為很多部落,主要有慕容部、宇文部、禿發部、拓跋部、段部、乞伏部等,一共有36個部落,有些史書上記載為46個部落,如此多的部落,鮮卑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西晉時期,涼州鮮卑部落首領禿發樹機能發起聲勢浩大的反晉起義,大敗晉軍,先后殺死了晉朝的三任涼州刺史,最后司馬炎派出文鴦、馬隆等將領率軍打敗了禿發樹機能。司馬炎去世后,先是楊駿弄權,接著是賈南風亂政,然后是八王之亂,最后是五胡亂華,引發了北方的混亂。
五胡亂華
先是匈奴人劉淵起兵,建立了漢趙政權,他的繼任者滅亡了西晉,然后漢趙政權又被羯族人石勒為首的后趙政權所滅亡,再之后,后趙政權被漢人冉閔為首的冉魏政權所滅亡,而冉魏政權又被前燕政權的慕容儁所滅亡,慕容儁就出自鮮卑部落慕容部。
五胡亂華時期,直到前秦政權的符堅統一了北方,才短暫和平,符堅是氐族人,但在淝水之戰,符堅敗于東晉,北方再次陷入混亂,此時在北方建立政權鮮卑人的主要是鮮卑慕容部,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后燕政權,慕容泓與慕容沖在關中建立西燕政權,拓跋圭在代地建立了北魏政權。
公元394年,西燕政權被后燕所滅亡,北魏又打敗了后燕,北魏用了幾十時間,到后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到孝文帝拓跋宏時期,北魏遷都洛陽,開始大規模漢化,整個南北朝時期,是鮮卑人最強盛的時期,而北魏則是拓跋鮮卑最強盛的時期,占據了整個中國北方,并建立政權長達一百多年。
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
拓跋鮮卑漢化后,皇族把姓都改成了漢姓“元”,北魏末期,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只能算傀儡拓跋部鮮卑政權,后來,東魏被北齊代替,西魏被北周齊代替,北周是宇文部鮮卑政權,北齊是漢人政權,北周滅亡了北齊,最后,隋朝代替了北周,統一了整個中國。
從此之后,鮮卑人為主體的政權不存在,那鮮卑人去了哪里?
鮮卑族融入了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
以統一中國北方的北魏來說,雖然是鮮卑人為主體,但基本上就是個大雜燴,其統治區什么人都有,有匈奴人、鮮卑人、羯人、氐人、羌人、漢人,這是民族大融合,五胡與漢人不斷通婚,北魏皇族連鮮卑姓氏都放棄了,改為漢姓了,皇族還帶頭與漢人通婚,彼此間已經融合了。
北魏遷都洛陽并漢化
到了隋朝統一天下后,其政權內部也有為數不少的鮮卑人,唐朝取代隋朝,同樣如此,比如西魏八柱國,其中三個是漢人,五個是鮮卑人,八柱國中的李虎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父,獨孤信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岳父,也是李淵的外祖父,更是北周皇帝宇文毓的岳父,這說明當時漢人與鮮卑人通婚是很正常的,皇族、權臣、百姓之間都進行通婚與融合。
之后鮮卑這個民族也消失了,絕大多數融入了漢族。而唐朝又是華夏歷史上,對外族最開放的政權,唐朝內部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共存,共同創造了大唐盛世。
三、契丹關于契丹的起源,史書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東胡與鮮卑的后代,另一種說法是匈奴與鮮卑的后代,《后漢書》上說契丹是鮮卑宇文部,宇文部建立了北周政權,后被隋朝所取代,北齊與北周并存期間,北齊皇帝高洋還打敗了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虜了10萬余人,并使契丹不敢南下。
契丹人
到了隋朝時期,契丹部落在遼西地區游牧,并臣服于隋朝,隋末天下大亂,契丹又臣服于強大起來的突厥,唐朝滅亡了突厥之后,契丹又臣服于唐朝,唐朝名將李光弼就是契丹人,此時的契丹已經形成了部落聯盟,其首領最初為大賀氏家族,后來因內部權力斗爭轉入遙輦氏家族,到了唐朝末年,又轉入耶律氏家族。
唐朝末年,契丹開始強大起來,唐朝滅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機稱契丹可汗,并利用鹽池之變,殺死了反對他稱可汗的其他七個部落首領,并統一了契丹的八個部落,分別是: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仿漢人制度,廢除可汗制度,自稱皇帝,建立“大契丹國”,這就是遼朝的前身,耶律阿保機就是遼太祖,定都臨潢府,也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臨潢府也被稱為上京。
耶律阿保機建立大契丹國
此時的中原正處于五代十國的亂世,936年,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以割讓幽云十六州的條件,讓契丹出兵協助其攻滅了后唐政權,947年,契丹南下滅亡了后晉政權,同年,契丹改國號為“大遼”,從907年唐朝滅亡契丹建立,到遼朝滅亡的1125年,這218年的時間,是契丹人建立政權的存續期。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一心想統一中國,但遇到了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雙方實力相當,誰也無法消滅誰,只能維持現狀,與此同時,西北地區又崛起了一個西夏政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遼朝到了晚期,內部權力斗爭激烈,同時又要面臨北方崛起的女真人,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開始起兵反遼,1120年北宋與金進行海上之盟,決定聯合起來滅遼,1125年遼朝末代皇帝天祚帝被金后俘虜,遼朝滅亡,其人口、城池大多被金朝所吞并。
契丹武士
那么契丹人去了哪里?
大多數契丹人留在了原地,成為金朝的百姓,與女真人融合了。宋金聯合滅遼后,金人發現北宋不堪一擊,于是繼續南下滅亡了北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大半個中原地區被金朝占領,不光是契丹人,很多漢人也處于金朝的統治之下。
金朝統治期間,部分契丹人被強行遷移到東北的中北部地區,受到女真人的壓迫,此外還有一部分契丹人不愿意接受金朝的統治,逃到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一帶,公元1132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在今新疆額敏稱帝,建立西遼政權,西遼存在87年,后來被蒙古軍隊所滅亡,其屬民則臣服于蒙古。
西遼滅亡后,有部分契丹人在契丹貴族八剌黑的帶領下,在今伊朗南部靠近波斯灣的克爾曼地區建立了一個伊斯蘭化的“庫圖魯厄汗”政權,也叫“起兒漫王朝”,這個王朝臣服于蒙古和伊爾汗國,存在了80年,中國歷史上稱為后西遼,最后這個王朝因為內亂而滅亡。
契丹族人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農安縣)、韓州(吉林省梨樹縣)一帶起軍反抗金朝。耶律留哥自稱遼王,建立東遼政權,依附于蒙古,東遼存在了57年,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撤消,東遼滅亡。
1216年,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今遼寧省海城市)稱帝,建立了后遼政權,1220年,蒙古軍隊討伐東遼,耶律廝不被部下所殺,其部將耶律乞奴率九萬契丹人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1230年,后遼因為內亂滅亡。
從遼朝的歷史來看,契丹人因為歷史的原因開始分散各地,有留在中原的,有到達蒙古與新疆的,有留在中亞的,還有到達今伊朗一帶的,也有逃到了朝鮮的,此外,契丹人也跟隨蒙古人一起南征北戰,最后滅亡金朝,也有契丹人參與,契丹人也分散在世界各地了,但大多數留在了中國。
契丹人流落各地
根據DNA技術顯示,現在的達斡爾族是契丹人的后裔,現在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一帶,以及新疆塔城、遼寧省等地。
此外在云南地區,有阿姓、莽姓、蔣姓的“本人”也是契丹人后代,分別屬于漢、彝、布朗、佤等十多個民族,這里的“本人”是一個稱呼,跟漢人這個稱呼是類似的作用,并在當地一塊《阿公碑文原序》的墓碑上也記載了他們來自遼東,是耶律阿保機的后裔,這些契丹人后裔分散居住在云南省保山、大理、臨滄等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