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還是很多家長抱怨?
如果我們能夠活到100歲,我們能度過三萬六千五百天。在這三萬六千五百天里,我們為自己立下一個又一個虛幻的flag,不停折騰,從來都不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只不過是隨口說說。
我們為什么立下這些flag?果真是出自于內心的召喚?開玩笑,我從來都以為這不過是盲從的人們的跟風之舉。就好像你站在車水馬龍的馬路正中間一動不動,仰起臉盯著高樓的某個窗戶,很快就會一群人好奇地停下腳步追隨你的目光。你沒有說一句話,人們已經受到了感召,生怕某個精彩時刻被你獨享。
課外輔導班就是這樣,也是一種跟風的產物。人們口口聲聲對孩子說:“為了你的一切,父母不遺余力地支持你,你一定要為自己拼搏一把”,果真是這樣嗎?
第一、身為父母,自己就沒有成功,反而要求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成功,甚至于去實現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果真是對孩子的愛嗎?很多時候,很多家長的愛刻有自己的烙印。如果你翻過這個愛的背面,可能會看到一片猙獰:這個愛上刻滿了父母的印記。
甚至,我們不排除一些父母之所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入輔導班,就是為了炫耀:眼前炫耀自己有經濟條件支持,可以讓孩子進入收費的輔導班,接受高人一等的額外教育;以后炫耀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飛黃騰達。
一部分學生家長的信條是:看子敬父。自己的孩子能夠揚名立萬,自己就可以實現層級逆襲。
換個說法,這樣的學生家長并沒有去審視自己真正的教育初心:是不是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我相信這一點:所謂的名校永遠都會是獨木橋。如果北大清華遍地都是,它們就不可能有今日的江湖地位,只能“泯然眾人矣”,變成普通大學中的一員。既然這個資源有限,就注定了這場競爭是零和博弈,異常殘酷。這些學生家長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孩子置入這么慘烈的競爭環境,未必就是所謂的愛。
有的時候,我覺得有的學生家長的想法和當年的則天大帝兼慈禧的想法差不多——只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可以犧牲自己的子女,犧牲自己子女的一切美好(比如童年)。
我始終以為,如果所有孩子的父母都能夠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在善良的基礎上再適當發展,遠比“學業成功”要好一萬倍。
遲至暮年,我們可能才會明白一個道理:成長就是和自己的平庸妥協。
第二,有的學生家長罔顧一些客觀條件——比如遺傳因素,以為學習就是一種投資,只要有高投入就有高產出。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是讓孩子學會做人,或者說,是用知識來填補這個塵世的孤寂,構建起自己的心靈空間,不至于愚昧無知到吃了睡、睡了吃。
通過學習,使他們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明白生活的意義,具有自己的思想,做一個好人,這應該就是教育的初衷,而不是一定要萬人敵,成為一個什么什么家。
最重要的是,在2000年前后,伴隨著傳銷興起的心靈雞湯降溫之后,我們應該認識到一些客觀條件對事物也起著作用,不是打了雞血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無論你是否承認,遺傳的因素一定不能忽視。一些人,任你如何努力,可能也始終不是學習的那塊料;一些人,任你如何努力,終其一生可能也脫離不了某一個層級。
堅信自己可以“位以龍飛”(位置像龍一樣迅速升騰而起)的人,只能是熱血少年,過了這個年紀,接受了生活的毒打,可能就不這么想了。
這里就不展開論述了,只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看看民國的風云人物,哪一個人的家世一貧如洗、毫無根基?
這就是遺傳的力量。
就算縱觀五千年的歷史,白手起家進而逆襲的英雄可能也就只有一個朱元璋。而且,當年如果那所破爛到沒有門的小寺廟能夠為他遮風擋雨,他也不可能成為大元的掘墓人。
如果你認為教育就是一場浩大的投資,那對普通人來說絕不友好:你能說自己穩居全國財富榜的前百分之二十?
若教育就是一場浩大的投資,我們普通人沒有勝算。
第三,課外輔導只是家長一種“財去人安樂”的自我安慰。課外輔導之后,很多學生家長根本就不再關注自己孩子的學習了。他們的理由是:1、我要賺錢給你交學費;2、我已經為你交了錢了,你再學不好,一定是你老師的責任。
這個時候,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最重要的老師自動退出了教育序列,甚至還站在了教育的反面。
他們傳達給自己孩子的思想是:“遇到問題,一定要考慮性價比,一定要找出別人的原因,你自己沒什么問題。”
不要覺得我在危言聳聽,這樣的報道見諸報端的時候你大概沒有留意過。
就在這兩年,已經出現好幾則類似的典型報道,大意都是:孩子的父母交了天價補課費,結果自己的孩子成績反而大滑坡,甚至于“物理考2分”、“英語考8分”等等。
補課,卻讓學生家長從孩子的教育中抽離,這本身就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第四,你看中人家的知識,人家卻看中的你的鈔票。輔導機構的第一訴求是什么?果然都是醫生的那種“但愿天下人皆健,何妨世上我獨貧”的那種思想境界嗎?
當然不是,所有的課外輔導機構都是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輔導孩子只是一種手段。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看到,所有輔導機構對孩子都是笑臉相迎,極盡討好之能事。在這樣的輔導機構里,只要你交足了錢,他們就會讓你的孩子享受到皇帝的待遇。
考試的時候,他們會準備內部考卷,事前告知孩子測試內容,事后的批改也盡量放寬松,只得A不得B。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生本能,就算孩子知道這樣的情況,他們也不可能站出來揭發,說自己的考試不是真實水平。
但是,這種做法是有缺點的。年深日久,孩子們會認為,所謂的教育就是這個樣子,慢慢就不太敬畏規矩了。在切換到正規的學校教育時,他們還會認為自己在校外已經學習過了,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滋生出不正常的優越感。
是的,我甚至認為,現在學校教育中的一些亂象,學生越來越難管的亂象,和校外輔導機構有一定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