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甜食店都供應什么?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
在我們上山下鄉的小山村里
溫飽已然不成問題了
可零食卻異常匱乏
畢竟那原是個以貧窮聞名的小村莊
底子太薄
糖果、餅干等現如今小孩們不屑問津的零食
彼時卻是我們村里小孩們日思夜想的大愛
那時最便宜的水果糖要一分錢一條,平常根本無福消受到。為了吃上個把條糖果,機靈些的小吃貨“被迫”學會了察言觀色:一俟大人心情大好,臉上有了笑模樣時,會急忙見縫插針,適時地映求父母給個一分兩分。大人們此時總是特別慷慨,會格外開恩,很痛快地往外掏腰包。 小孩得了錢,一轉身就飛奔去供銷社,惟恐大人臨時起悔,壞了他們的美事。終于買來一條糖果,耀武揚威地躥到了小伙伴當中。當著大家的面小心翼翼地剝開糖紙,抽出糖果來,卻舍不得把整條囫圇地放入口中,而是用食指和拇指捏著,伸出舌頭一下一下地舔,一邊吧嗒著小嘴細細回味。一副世間美味莫過于此的作派。
那些兩手空空的圍觀者此時眼巴巴地瞅著美味當前,卻只有咽口水的份。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大家的喉頭隨著吃糖者“優雅”的動作上下滾動,節奏合拍。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有抵制不過誘惑的不識時務者,轉身跑回家,扯著大人的衣角軟磨硬泡。片刻,即能聽到從這家傳出的小孩哭叫聲。那多半是要錢的小孩糖果吃不到反倒吃了家長賞賜的“爆炒板粟”(一種類似腦瓜崩的家暴行為)。合該挨打,這沒眼力見的小屁孩,他家大人的心情此時正不好著呢。
并不輕易扔掉那張玻璃糖果紙
而是洗凈晾干后小心地珍藏起來
那會兒
小伙伴們對收集糖果紙擁有
巨大的熱情
樂此不疲
小孩們不但收集自己好不容易吃來的那幾張,還四處搜索,在滿村莊尋尋覓覓尋尋,網羅一切可以網羅到的糖果紙。一旦驀地發現“獵物”,立馬就兩眼發光,如獲至寶,常常是好幾只臟兮兮的小手同時伸向那張寶貴的糖果紙。僧多粥少,為了糖果紙,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爭搶的事時有發生,吵嘴罵街,甚至使用武力者都屢見不鮮。
一分錢一條的水果糖
小伙伴們以所集糖果紙的多寡論英雄,糖果紙是我們最大的談資也是驕傲的本錢。那些五顏六色、鮮艷奪目的糖果紙燦如星子般地點亮了山村
糖果、餅干、罐頭
以及一應醬、醋、茶、酒、煙
全掌握在一個叫“地主”的售貨員手里
因其粗通文字和計算
便干上這個緊俏的肥缺
拿的是月薪,隊里又給記工分
不用下地勞作也能旱澇保收
“地主”管轄下的供銷社村代銷點座落于公路右側,西鄰大隊部,東望小學校舍,是全村小吃貨們灼灼目光的聚焦之地。 售貨員這個“地主”名字的由來我至今未解,現在想來,那多半是個外號吧。否則在那個政治敏感的年代里,誰敢頂風而上叫這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名字呢?這也算是我小時候存下的一個疑團了。
但當時不辨是非、望文生義的小家伙們卻深信不疑地認為他是真正的地主,因此去代銷點買東西時總是“地主”長、“地主”短地直呼其名,連聲叔叔也不叫。那位名震全村的“地主”叔叔卻全不以為忤,照舊十分溫和謙恭地服侍我們這些小吃貨。
這名字分明是個反派,小學課本里鋪天蓋地都在批判地主。敬愛的雷鋒叔叔手臂上三道刀疤就是讓萬惡的地主婆砍的;《半夜雞叫》里長工奮起反抗,與地主老財周扒皮斗智斗勇。小吃貨們對課本里的地主深惡痛絕,奇怪的是對現實中的“地主”卻全無惡感,因了他掌管的那些我們可望不可及的糖果餅干罐頭,反倒愛烏及烏地喜歡上了他。
在零食如此缺乏的“嚴峻”狀態下,小吃貨們愈加渴盼的就是節日的到來,諸如普渡、春節、端午節等。那年頭,鄉下的婆姨們無不被窘迫的生活逼出了一雙巧手,人人技藝精湛,普渡時蒸花生糕、端午時裹棕子、春節時炸五香等等全不在話下。婦女們做出來的東西足可與今天市場所售的相媲美,極大地滿足了小吃貨們的胃口。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經濟上天翻地覆,如今滿世界都是吃的東西,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當年的小吃貨們也多已到了中年發福的年紀,減肥成為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要務。大家見了面,卻都要不由自主地遙想當年那些美味的吃食,且集體再來一番對往昔的唏噓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