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GDP有什么區別?
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國統計局、美國商務部和世界銀行發布的各項統計數據,對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有了一些更深層次的理解,分享給大家。
GDP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GDP是以貨幣為單位,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進行衡量的體系。在農業文明時期,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和要素,農業生產勞動是最重要的社會財富創造方式,貨幣只是商品交易的一種媒介。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修建廠房、道路、城鎮居住和基礎設施,改變了土地的產出形式。而這種對土地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投資所需要的資金,商品和服務交易雖然都是以貨幣為單位的,但是,使用方式和計算方式是不同。以交易為主的貨幣屬于當前賬戶,以投資為主的貨幣屬于投資賬戶。在投資賬戶中,貨幣只是一種記賬單位,資本賬戶的變動,并不一定帶來現金的流動。比如,股票升值了,雖然沒有進行股票交易,資產賬戶也會升值,再比如,房產升值了,個人資產也就升值了,跟賣不賣房子沒有關系。
GDP作為一個指標體系,統計的是以貨幣為單位的經濟活動總量,包括了當前賬戶的交易和資產變動情況。隨著工業化帶來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居民的增長,城鎮及周邊土地被改造成工業或城市用地,土地的價格隨著城鎮化發展而逐漸增值,投資于土地的資本(包括工廠、住宅)也會隨著升值,而城鎮居民的增長,也會帶來日常消費的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增長,既帶來當前賬戶交易量的增長,也會帶來資產的增長。而GDP就是反應這種增長的一個總量。
GDP主要有幾種劃分維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是我們常見的按照產業劃分GDP的一種方式。每個產業又分為不同的行業。GDP是各個行業的產值(去掉中間過程),也就是在最終消費端的產值總量。
按照產業劃分的GDP構成又被稱為生產法,其實際意義是指各個產業創造了多少社會財富。最終消費、資本形成、貨物和服務勞動凈流出是消費法劃分GDP的一種方式。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一部分被消費掉了,一部分形成了資產,還有一部分去與別的地區進行交換了(如果賣出的多,買入的少就是貿易順差,否則就是貿易逆差)。
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是收入法GDP劃分的方式。收入法實際上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形式,勞動者報酬主要是就業人口的工資,生產稅凈額是政府的收入,而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包含了原材料的費用)是投資者的收益。
從國家的財政收入結構看,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在80%以上,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增值稅、營業稅、關稅等流轉稅是和生產活動關系比較密切的稅種。
由于流轉稅只占稅收收入的50%左右,而且不同的行業發展速度和稅率不同,因此國家稅收和財政收入與GDP之間沒有特別大的直接關系。
中國的國家財政稅收收入與GDP的比例基本在20%上下波動。
GDP的統計數據由國家統計局發布,主要的數據來源是國家稅務局、工商管理局、銀行提供的各類企業的經營數據。GDP主要的統計范疇是包括生產、交易和資產等方面的經濟活動數據,而非勞動數據,因此,農民生產供自己消費的產值,家務勞動等并未被統計到GDP之中。
從統計系統的角度看,使用現金且沒有發票的交易活動,雖然也屬于經濟活動,但是,交易數據并未體現統計系統中,對于零售業和餐飲業的數據,往往是抽樣調查的數據。所以,我們看到的GDP數據,存在一定準確性的問題。不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工商、稅務、銀行等系統的逐步完善,我國GDP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也在快速提升。
網絡流傳的以兩個富豪互相打賭吃屎的例子,其實是對GDP的一種片面解讀。如果這兩個人互相打賭給對方的錢是通過銀行系統轉賬,并開具了發票,是可以被計入GDP的,在計入GDP的同時,政府還會有稅收收入。如果兩個人是現金交易,而且沒有開發票的話,在現有的GDP統計系統中,是不會記錄這兩筆交易的,也就不會產生GDP。
總結一下上面的數據和例子,GDP是工業化的產物,它是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總量的貨幣表達方式。GDP的生產化劃分是各個行業創造的社會財富貨幣體現;消費法劃分是社會財富如何被使用的貨幣表達;收入法劃分是社會財富收益在勞動者、投資者、政府之間的分配的貨幣表達。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流轉稅(增值稅、營業稅、關稅)是與生產、經營活動關系最密切的稅收。GDP只統計了經濟活動(生產、交易、投資)的相關數據,非經濟活動的勞動并未統計在GDP之中。由于存在使用現金、不開發票的經濟活動,GDP統計數據無法做到100%的準確,但是,隨著稅務、工商、銀行等系統的技術水平逐步提升,GDP數據的準確性也會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