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外甥就是不搞對象?
這個問題,我在頭條上看到了很多回答文章,有抒發自己觀點的,有出謀劃策的,有熱烈討論的,甚至有下結論說他性取向的等等。
我覺得,愛情也好,婚姻也罷,其實都是一門需要妥協的藝術。當你決定跟一個人戀愛或結婚,就要舍棄一部分自由,要學會更多地遷就和順應對方。如果始終不肯為另一個人適當改變自己,自始至終都不肯為愛做出必要的讓步或妥協,那么可能很難愛上一個人。你的外甥28歲不處對象,有人介紹也不愿意,我想,他多半是出于這種心態:寧缺毋濫!今天我引用一段我好友的個人經歷來說說這種情況:
曾經好友家里的長輩跟他說,他的血脈里流著據說在春秋時期就赫赫有名的大家的血液,所以,面對母親的過早離世,父親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離異,年少時遭遇的冷與苦,造成他內心的極度自卑,叛逆和不安全感。另一方面,祖先基因的高貴以及學業上的成就又讓他很清高,把誰都不放在眼里。
二十幾歲的時候,他是一個看似驕傲實則內心虛弱的矛盾體。對女生基本認識的缺失,使得他在情感道路上屢屢受挫。大學的時候,有過兩段短暫的戀愛史。
每一次的開始,只不過是對方在人群中微笑著多看了他幾眼,一點陽光卻以為得到了燦爛世界的他,如沐春風迅速墜入情網。每一次,很用力地在付出,卻莫名其妙的被結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感情上的失敗,用學業上的成就來麻痹自己,他依然單槍匹馬,我行我素,躲在自己舒適的溫床里自以為是。
從小習慣了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長大了不由自主的爭強好勝。和朋友聊天,不管什么話題,自己都要占上風。很久以后他才意識到,這樣難相處的人很難建立起親密的伙伴關系。
第一次認識到他自己的情商低,是在法國留學回國,偶爾認識到的易學老師乾元子,那一年他二十五歲,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交往,有時候就像是這個人站到一面鏡子前面,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能夠認識到只是起點,從0到1,到能力的建立起來,卻是一段艱難的長征。
之后,他去了英國讀博士。在那里,有過幾段爛桃花。還是那樣,對方用幾個曖昧的眼神,幾句甜言蜜語,就輕易陷進去了。這一次,他不再故步自封,開始認真看書分析自己的性格,開始找朋友和心理咨詢師討論自我意識和心理疆界的建設。
也是在讀博士的那幾年,看到社會里的男人彬彬有禮,女人不卑不亢,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他開始學會打扮,覺得自己終于有點紳士風度的樣子了。
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很奇葩:年少時禁止兒女談戀愛,禁止去學習跟異性的相處之道,等到成年了,突然又著急了,鼓動七大姑八大姨,死命催婚。
轉眼間到了三十五歲,他還是一個人,成了人們眼中的高學歷剩男。在眾親友催婚的時候,遇到了他的前妻。前妻來自廣東潮汕地區的農村,據說那里的女人吃飯都不上桌。
可能是因為來自底層社會的農村而產生的共鳴,他們很快就結婚了,自以為門當戶對。婚后才發現門當戶對不是那么回事:他們的三觀很不一樣。
他說他要成為精神自由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她卻說做大富翁環游全世界;他說商業社會要靠跟人合作強調團隊精神,她說我一個人就能搞定的事情何必雇傭員工……總是吵架不斷,只不過,他是那個怒氣沖沖的人,她是那個不吭聲但卻固執的人,他們之間完全是他小時候父親和幾位異母的翻版,角色對換而已。
隨著孩子的到來,他們之間的矛盾退到幕后。不久,他妻子跟著她的父兄去了澳洲開公司,他一個人帶著孩子留在國內,他的工作是在大學里當教授,從此夫妻兩地分居三年多,一直到妻子全家的澳國綠卡批下來準備接他和兒子定居之際,此時夫妻已形同陌路,便互道安好,各自天涯。
后來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乾元子,便再次登門拜訪。他把自己的這段經歷原原本本述說了一番,乾元子耐心地聽完他的話,他期待的大通說教、指導,甚至是“精囊妙計”完全沒有,得到的只是簡單的一段話:
“世間的男女各走各地路,如果只是各顧各地行走在兩條不同的平行線上,他們永遠也找不到交叉點,又談什么婚姻、家庭呢?又怎么能有幸福呢!”
現在,他有了新的家庭,妻子是一個中學的老師,也有了一個女兒,她把前妻的兒子視為己出,兒子也接納了她,一家四口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