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說35歲之后再找工作就沒有人要了?
在“中年危機”火爆全網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害怕35歲的到來。題主的問題,其實也是有這部分擔心的吧。
但是歲月不饒人,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不相信,35歲這一天還是會來,我們還是會面臨職業危機,還是需要去面對生活中、事業上的各種困難。這個危機,只是平時積累結果的一種展現而已。
回到正題,我的回答分兩部分:
一、35歲之后就真的沒人要了嗎?我不認同這個說法。或者說題目缺少前置條件。
舉個例子看看企業里的高管,假設一個大學生從高校畢業入職到某一家企業,從基層做起,中層差不多需要5年左右時間。當然,優秀者用的時間會更少、速度會更快。
那么中層再往上就更困難些,至少也需要在中層沉淀個三四年時間。那么累計起來差不多就是十年時間做到中高層管理。
這個時間規劃,相對來說已經算是順風順水的情況了。到了這個位置,差不多是不是也要35左右了呢,甚至40也是有可能的。
這個年齡段剛好是這些管理者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時候,你覺得會沒有人要嗎?
完全不是。這個時候的他們,有能力、有資歷、有資源、有眼界,是企業里很重要的角色。
再來舉個例子:有的人確實面臨了35歲的危機,比如說仍然處在基層崗位的職員。這時候,拼體力拼不過剛畢業的年輕人,拼靈活機動可能也比不了下一輩的小年輕,但是因為年齡在、資歷在,享有的福利待遇也不會低,公司需要付出的成本也高,自然競爭力也就下降了。
是啊,就是這么現實的。作為以盈利為目的、創造利潤為主的大部分公司來說,沒有收入、沒有利潤、沒有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那么結果,可想而知。
那么,看到這兩者的區別了嗎?
并不是說懂啊了35歲就一定沒有人要。關鍵還是要看實力。
比如說能力。能力是不是突出,這直接關系到你在職場上的發展,說俗一點也就是升職加薪的可能性。能力強的人,往上走的通道自然就多,可能性也比較多,面臨的職業危機也會比較晚。畢竟會做事和不會做事的人,差很多。
比如說資源。資源真的是自帶光環啊,當然很多人并不是自帶光環的主角,但我們可以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比如說在工作中有意識的去積累,在朋友圈中不斷的拓展能力圈等等,這些能為你所用的資源才是你的有效資源。
比如說專業。專業很多時候可以說是技術崗。看到那么工程師、專家了嗎?幾乎都是越來越吃香的,年齡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加持,而不是負面因素。
如果你身上加持的夠多,那么其實完全不用擔心所謂的35歲這一個檻,只會越來越值錢。
二、怎樣做好提前規劃?上面說了很多,35并不是一個危機,但會是一個人生的分水嶺。好的自然會更好,馬太效應就是這么的實際啊!
但是不管是不是會面對中年職業危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的。
畢竟,如果你提前實現了財務自由,那么要不要“退休”,什么時候“退休”,這種主動權就是掌握在你手里。
這種日子,難道不香嗎?想想,不美嗎?
那么,我們要做些什么來提前規劃呢?
1、崗位選擇性。
很多時候,我們大學讀的專業和畢業后從事的并不是對口的內容,但沒關系,這可以轉換成你的優勢的。跨界融合是可以組合成很厲害的霸王拳的。
在選擇崗位的時候,盡量去找那些比較有可能性、有一技之長的、或是比較不受限制的。盡量避開比較單一性質類型的。
時間的復利作用我們都知道,復利的加持,對于任何事情來說都一樣,工作上也是如此。
2、錘煉能力。
不管在哪,能力才是我們真真正正的鐵飯碗。這才是屬于自己的,自己能帶走的東西。
如果可以,不管在什么位置上,處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盡可能的抓緊機會和資源,讓自己多鍛煉鍛煉,得到成長。
也許剛開始會很苦很難很想哭,但是付出不會虧待你的,以后的你會感謝現在付出的自己!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雖然很雞湯,確實大實話,可以牢記。
3、要創業嗎?
現在創業不容易,可也有現在的人越來越傾向于自己創業了。其實不管在哪,最好都讓自己保有創業的一些能力。或者你可以把現在的崗位當成是自己的創業崗。
如果有可能有條件,最好還是自己去試一試。自己試過的錯、走過的路,比什么都能讓你記得更清楚。
畢竟這是你真真切切體驗過的人生。
當然,條件不滿足的也不要去強求,畢竟每個人的容錯率都不一樣,請慎重考慮容錯成本。
4、財務規劃。
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錢這個字。不管以后是不是會面臨35歲這個危機,也一定要做好儲備。
假設一下,有一個非常好的創業項目,機會就擺在眼前。可是別人有錢投資,你沒有。那你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投資、開創副業/主業,給自己更多的資源和渠道。而你在那邊懊惱、捶胸頓足,如果我當時有財務規劃就好了……
這種例子不是沒有過的。
不管我們在哪個階段,以后要做什么樣的事情,是上班還是創業,都要做好財務上的規劃。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總是沒有錯的。
不知不覺寫了挺多的,35歲這個年齡是我們大家都會遇到的。
我不認為到了這個年齡就一定沒人要,但是做好規劃是必須的,畢竟有選擇和沒選擇的人生差很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