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代的空空導彈都叫第四代導彈?
謝邀,這是紅外制導技術發展所劃分的各代,每一代紅外制導空空導彈實戰能力各部相同。
空對空導彈劃分四代,其實只是指紅外導引頭導彈的歷代發展歷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則是另外情況。由于技術進步,紅外導引頭空空導彈的導引頭技術先后經歷四次革新,能力也完全不同。
早期第一代是只能跟蹤飛機發動機產生的熱源進行攻擊。第二代擴大了目標搜索范圍,可以攻擊敵方戰機尾部,整個后半球區域。第三代則是可以全方向攻擊目標,允許迎頭攻擊目標,作戰效率大幅度攀升。第四代則是現在的紅外成像導引頭空空導彈,抗干擾能力極強。這種劃分方式,原本是對美軍所裝備的各型號AIM-9響尾蛇導彈所進行劃代區分,分別指四代響尾蛇導彈,后擴展至同類型其他紅外制導空空導彈。
第一代響尾蛇導彈,AIM-9A/B這也是響尾蛇導彈最初型號,在二戰時各國就開始研究紅外制導技術,他是利用硫化鉛暴露在紅外線下,會導致電阻抗性降低的原理進行設計,但都沒有成功。二戰后美國海軍軍械測試站技術總監威廉·麥克萊恩,借鑒了二戰納粹德國的Enzian導彈設計思路,并創造性的設計了一個矩形可活動透鏡安裝在導引頭前面,透鏡折射目標紅外線,從而與導彈中軸線形成夾角,從而判斷導彈攻擊方向。
最早的AIM-9A,僅作為試驗和測試用
威廉·麥克萊恩不僅用沙漠中依靠熱眼系統獵殺的響尾蛇來命名這種武器,并設計在第一款生產型AIM-9B上確立了該導彈經典的氣動外形。AIM-9B在1956年開始生產,并在1958年9月24日溫州空戰中,臺軍F-86F佩刀戰斗機使用該導彈伏擊擊落我軍兩架米格-17,拉開了空戰進入導彈時代的序幕。
F-86F攜帶AIM-9B導彈模型但臺軍發射的AIM-8B導彈有未爆彈被我軍民繳獲,后轉交給蘇聯,蘇聯由此在1961年仿制生產出第一代紅外制導空空導彈K-13環礁。我根據蘇聯提供的K-13導彈技術資料和樣品,仿制生產霹靂-2空空導彈。霹靂-2號作為殲-7的配套項目開始仿制
第二代響尾蛇導彈,AIM-9D/E/G/H/J在AIM-9B取得成功后,美國海軍和空軍就開始對該導彈進行一系列改進升級,提高可靠性、搜索范圍和抗干擾能力。革命性的創新是紅外探測器使用液氮冷卻,使用透光性能好的氟化鎂作為導引頭的玻璃窗材料。第一代響尾蛇導彈只能追著敵方發動機的熱點進行攻擊,到第二代響尾蛇導彈可以對敵方戰機較熱的后半球區域都可以發起進攻,作戰效能大幅度改善。
響尾蛇導彈研發成功后,美國海軍、空軍和陸軍各自進行改進研發,導致型號相當繁多和錯亂。
但盡管做了極大改善,第二代響尾蛇實戰表現依然不佳,可靠性問題突出。特別是在越戰時,響尾蛇導彈所造成的殺傷,僅占美國空軍空戰殺傷的14%,還不如美軍戰斗機的M61火神機炮。
第二代響尾蛇導彈在越南叢林中表現不佳,催生美軍加大第三代響尾蛇研發,并且三軍聯合第三代響尾蛇導彈,AIM-9L/M這也催生了第三代響尾蛇導彈的誕生,這是響尾蛇導彈發展歷程中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他使用銻化銦作為紅外傳感器材料,靈敏度和可靠性飛躍提升,用更加惰性的低溫氬氣作為冷卻氣體,同時使用激光近炸引信提高引信可靠性。
第三代響尾蛇由于導引頭靈敏度的提升,可以實現導彈全向攻擊,戰機無需跟之前一樣要先繞到敵機后方才能發射導彈,可以直接迎頭攻擊目標。由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作戰效率大幅度提升。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爆發了馬島戰爭,美國緊急向英國提供新生產的AIM-9L導彈,英國海鷂戰斗機發射了27枚,命中24枚,取得空戰21:0的輝煌戰績。實際上阿根廷空軍的幻影III并非輸給了英國海鷂,而是輸給了AIM-9L。
AIM-9L打靶試驗,從戰機前部發起進攻
第四代響尾蛇導彈,AIM-9X在冷戰結束之后,美國通過模擬空戰發現,前蘇聯/俄羅斯的第三代格斗導彈R-73,以其離軸發射能力和頭盔瞄準器,在實戰中可以有更好表現。就開始下一代格斗導彈的研發工作,最開始計劃是美國與英國德國合作開展AIM-132(ASRAAM 阿斯拉姆),但最終因“分贓不均”而分道揚鑣。美國自行開展第四代響尾蛇導彈,在2003年推出AIM-9X。
AIM-9X使用一個128×128的紅外成像焦面陣列,生成目標紅外成像圖,由此可以區分識別紅外干擾彈,從而獲得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因而有“鎖定即死”的號稱。并且使用燃氣舵矢量噴口提升轉向能力,可以擁有90°離軸發射能力,并且與JHMCS聯合戰術頭盔顯示系統配合。在AIM-9X進一步改進型號上,還擁有先發射后鎖定的能力。
AIM-9X導引頭生成的目標熱成像其他國家的第四代格斗導彈AIM-9X推出后,其他國家也不斷抓緊自己的第四代空空導彈研發工作,目前大部分國家都已經完成自己的第四代紅外格斗導彈研發,并且發展出多種各自特色。
英國的“光棍彈”阿斯拉姆,在原來ASRAAM計劃流產后,英國繼續堅持發展,其使用美國AIM-9X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完成最終作品,裝備給英國自己的戰斗機。
德國的IRIS-T,同樣是原ASRAAM計劃流產后,德國與意大利、瑞典等國合作開展研制。IRIS-T采用線掃成像方式,搜索區域更大,搜索速度更快(但相應抗干擾能力不如焦面成像),擁有攔截敵方地面發射防空導彈的能力,該導彈目前是除英國外的臺風戰斗機、法國陣風戰斗機、瑞典鷹獅E/F的標配。
日本AAM-5,造型與IRIS-T極為相似,但采用的是焦面成像。但AAM-5的成像陣列安裝在一個極為精密的三軸萬向頭上,增加搜索視界。
以色列的怪蛇-5,該導彈最大亮點是,除了紅外焦面成像陣列外,還有可見光成像系統,兩者相互結合共同完成制導。
南非和巴西聯合研制的A-Darter,該導彈最大特點是采用雙基色紅外焦面成像導引頭,進一步提升成像質量,獲得更好的抗干擾能力。
毛子的R-74,他是在R-73基礎之上,同樣使用128×128紅外焦面成像陣列,并且為適應內置武器艙,對彈翼進行縮小。
最后我國的霹靂-10,非官方不可靠消息,他是使用256×256焦面成像陣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