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對象擁有屬性和行為。屬性是對象所持有的特定數據,它描述了對象的特征。而行為是對象能夠執行的動作,它們決定了對象在程序中的運行方式。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void sayHello() { System.out.println("Hello, my name is " + name + " and I am " + age + " years old.");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定義了一個名為Person的類,其中包含名字和年齡兩個屬性,還定義了一個sayHello的行為,它是一個“說Hello”的方法。在構造函數中我們可以給對象的屬性賦初值,而在getName和getAge方法中,我們可以通過訪問器方法獲取對象屬性的值。
當我們創建一個Person對象時,我們可以使用構造函數為它賦予名字和年齡屬性值:
Person p = new Person("Tom", 24);
接下來,我們可以使用訪問器方法獲取對象的屬性值:
String name = p.getName(); int age = p.getAge();
還可以使用sayHello方法來調用人對象的行為:
p.sayHello();
總之,屬性和行為是描述對象的兩個核心概念。在設計Java程序時,我們需要根據對象的職責來定義其具體的屬性和行為。同時,訪問器方法和修改器方法可以讓我們方便地獲取和修改對象的屬性值,使我們的程序更加靈活和易于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