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每天想的特別多?
我記得某云在一次演講中是這樣說的:“現實中總有很多人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想著去改變;但這種改變也僅僅是發生在某一個具體的事情上:那就是晚上想著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這話我大抵贊同。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會想這么多?我們為什么會對自己感到焦慮和擔憂呢?
一、我們為什么會產生焦慮?這個問題,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研究這個問題。最后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未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因為未來的不確定而感到焦慮,感到擔憂。我們無法確定未來是否一帆風順,我們也無法確定未來自己的薪資足以撐起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此,我們便開始焦慮、整日胡思亂想,想象著自己的未來,眼下的困境。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科學層面來看,焦慮擔憂怎么辦?唯一的方法那就一個:改變讓你焦慮的事物,并做出行動來。
你看,什么東西讓你感到焦慮,你就勇敢地去面對它,并作出積極的應對策略。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一方面焦慮擔憂,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又害怕改變,害怕去面對。
這種進退兩難,讓我們反而更加焦慮、更加擔憂。
說到擔憂焦慮,很大的一部分是,你心底清楚你目前所從事的行業或在做的事情,不是你想要的,但你又不知道自己想要或該去做什么。
小城市競爭小,一畝三分地;大城市競爭大,舞臺更大。你越是不敢突破自我,你就越是焦慮。
如同看病一樣,我們首先要了解病根,追根溯源,這樣才能對癥下藥。
坦白講,任何開解你的方法,在我看來都是沒有療效的治標不治本。你的問題,在于你自己如何去解決,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行動。
如果聽人的兩句言語,就能改變你的現狀,這是很難的。但除非你聽進去了,或者能夠悟到一些實用性的東西,良藥苦口利于病,雞湯雖好喝,但盛在不用你思考,以我經驗來說,任何不經思考就能完成的“開導”,那都是耍流氓,無異于“精神鴉片”。
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建議如下:
二、找出問題的根源,寫在紙上具象化大腦的思維是抽象化的,這是大腦具有的特性。這種抽象化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顯而易見,我們幾乎可以設想任何事物,但抽象化的東西也在于,不方便我們更為直觀的看待我們的思考,容易忽略更多細節。
解決焦慮,你就得找出令你焦慮的根源。
我們假設你是因為職業而感到焦慮。那么我們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拿出一張紙和筆,來對這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并給出解題方式。
寫在紙上具象化,方便我們更為直觀全面地看到問題的實質。寫在紙上,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比如,“我最近因為工作前途感到迷茫,應該怎么辦?”類似這樣的問題大綱是對的,但我們還需要更為詳細一點。
如何詳細?這里我們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最好是你自己要回答如下問題:
眼下這份工作為什么不適合我?我的未來職業方向有哪些可能?如果這份工作我不做了,我能做什么?這么年輕,我該不該去大城市奮斗拼搏?眼下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這些問題,都是從每個細致的角度入手,讓你切身去思考每個問題背后的意義。
最后,我們通過對當下現狀的清晰認知和復盤,給出最優解。這是解決焦慮最為有效的途徑。
年輕人剛畢業,應該學會不斷試錯,隨著年齡的上升,我們的試錯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特別是你對當下的職業感到不滿的時候,而學會復盤,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為你帶來更多職場洞察與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