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評價明朝末期的左良玉?
左良玉,字昆山,山東臨清人。左良玉很早就死了父親,被叔父收養。等到長大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
左良玉行伍出身,從大頭兵當起。左良玉的軍旅生活起于遼東。當時建州女真不斷南下進攻明朝,國患嚴重,左良玉毅然投軍,官遼東車右營都司。崇禎元年(1628年),寧遠衛發生兵變,巡撫畢自肅自殺而死,左良玉因此丟官,卻為此結識了侯恂,并受到賞識和提拔,成為高級軍官、領兵大將。侯恂是東林黨人,這是左良玉與東林黨人淵源的開始,也是左良玉發跡的開始。
《左良玉出師圖》崇禎五年(1632年),朝廷命令左良玉率軍剿除陜西農民軍,專門負責河南的軍事。從這個時候起,左良玉就一直與陜西農民軍作戰。農民軍裹挾饑民,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農民軍的勢力越來越強大,縱橫三晉、京城周圍以及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左良玉、鄧玘負責辦理河南戰事,多次大敗農民軍,逼得農民軍走投無路,東奔西竄。
悍將鄧玘、曹文詔戰死后,基本上是左良玉的軍隊在與李自成、張獻忠對峙。這一階段,朝廷對陜西農民軍一直有“剿”與“撫”兩種意見,前后的主帥陳奇瑜、熊文燦、楊嗣昌都主“撫”,于是多次就給了李自成、張獻忠死灰復燃的機會。明朝的慣例,都是文臣任主帥,防止武臣跋扈。但是武將對文臣的不服氣,特別是對宦官監軍制度的不滿,造成了武將擁兵自重的局面。左良玉一直在前線作戰,深知李自成、張獻忠反復無常,堅決主“剿”,所以對主帥的意見往往相左,因此時有陽奉陰違,不聽調遣的事情發生。
農民軍每營數萬,連番出擊,因糧宿飽;官軍處處防備,兵力少,糧餉不繼。農民軍一人兩匹,一日夜數百里;官軍步兵多,騎兵少,走了數十里就氣喘吁吁。官軍與農民軍兩相比較,農民軍勢力更大,官軍處于劣勢,非常害怕農民軍。加上左良玉跟督撫意見不合,“因是生心,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撫檄調,不時應命,稍稍露跋扈端矣”。
李自成進入陜西后,聲勢越來越大,意圖問鼎燕京。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帝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掛平賊將軍印,功成世守武昌。
崇禎十七年,農歷甲申年,李自成從關中北上,一路凱歌,包圍北京,崇禎自殺殉國。福王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大封諸將。封黃得功、高杰、劉澤清、劉良佐為侯伯,鎮守江北。進封左良玉為寧南侯,以上流之事專委良玉。
左良玉這時候的兵力擴充到八十萬,號稱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后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軍法用兩人夾馬馳,曰:“過對”。馬足動地殷如雷,聲聞數里”。
左良玉發跡靠的是侯恂,而侯恂是東林黨。馬士英、阮大鋮用事,阮大鋮是正宗的閹黨余孽,擔心東林黨人和左良玉走在一起,筑板磯城為西防。左良玉嘆道:“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
這時候弘光朝廷又發生了“假太子案”,左良玉以此為借口,決定舉兵東下,發布檄文聲討馬士英。軍隊浩浩蕩蕩,“舳艫千里,旌旗蔽江”,自漢口達蘄州,列舟二百余里。
這時候的左良玉,病情加重。到了九江,邀請總督袁繼咸上船,要挾與自己結盟,被袁繼咸嚴詞拒絕。左良玉的部將郝效忠暗中進入九江城,放火燒城,殘殺百姓然后離開,左良玉看見城中火光,說:“我對不起先帝!”嘔血數升,當夜而亡。左良玉死后,諸將推其子左夢庚為留后,繼續發兵東下,當時清軍已經南下江南,左夢庚和黃澍見機率眾投降。
左良玉驕橫跋扈,養寇自重,不聽督師調遣,違背朝廷號令,崇禎帝反而對他禮遇有加,從平賊將軍,一直封為寧南伯,鎮守武昌。南明弘光登基后,左良玉又以“清君側”的名義,引兵東下進攻南京,發生了南明朝廷建立后最嚴重的一次內訌,加速了南明朝廷的覆亡。最后悔恨,嘔血而亡。左良玉忠焉奸焉,千秋是非,難以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