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語和泰語是否有什么共同之處?
泰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臺語支(泰語分支),泰語是一種分析型語言,不同的聲調有區分詞匯和語法的作用。壯語也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系--臺語支(壯傣語分支),與泰國語、老撾語、傣族語、撣族語等語言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國外有學者將壯語稱為“北泰”語。壯語北部方言和布依語均屬于臺語支北部組,壯語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儂語都屬于臺語支中部組。另外,泰語、老語、傣語、撣語等組成了臺語支西南組。人種類型都是黃色人種南亞類型。
壯族侗族布依族傣族等跟泰國的泰族佬族、緬甸的撣族,越南的京族白族岱-儂族等民族是一個起源的民族都屬于步羅陀民族--原始越人部落的后代!泰族人口有5000多萬,在泰國73個府中都有分布。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1700多萬人,主要居住在與東南亞國家臨近的廣西、云南、廣東等南方省份。
泰族與壯族在語言存在較大的相似性。研究發現,壯、泰語的元音、輔音基本相同;在1000個較古老的基本詞匯中相同或相近的占75%以上,在語法結構上,壯、泰語則完全相同。有學者認為,包括泰族和壯族在內的臺語民族共同起源于百越民族中的西甌、駱越,所覆蓋的地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北部紅河口三角洲。
說到泰語的講話和書寫,它的基本語序與漢語一樣都是主—謂—賓結構,但是與華文的最大區別是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后,例如我們要說“泉水真清”,而泰語語序應該說成是“水泉清真”!簡單地說:泰語形容詞應該放在名詞之后,副詞放在動詞之后。事實上壯語跟泰語如出一轍,就“水泉清真”這句話來說,發音及語序那是一模一樣的。泰國人與人之間,他們會以“pee”(兄姐)和“nong”(弟妹)相稱,給人一種親切的感受。而壯族對自己的族人也是bee(四調,兄姐,也有老人的意思)nong(四調,弟妹,也有少年孩子的意思)相稱,它們的發音居然是一樣的,區別在于聲調稍有偏差而已。如此經過比較,除此之外,很多詞匯的古老發音,幾乎完全相同。如123456789,風雨,雞鴨魚,眼睛鼻子,喝酒吃飯睡覺等等。在泰語的近代發展史上,他們更多的受到梵語的影響,而壯語更多的是受漢語的影響。在一些新詞匯的發音上,你可能找不到任何相關或相似的地方。用古老純泰語和壯語比較,一句話里60%的詞匯是能聽懂的,所以一般壯族人看泰語片,不用翻譯,也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但泰語壯語之間的無障礙交流是不可能的,日常對話都很困難。相關視頻請搜索廣西電視臺的“壯語與泰語”。
小編是廣西南寧人,本身就是壯族,自小就說壯語和白話,后來又學會了桂柳話。當我長大后發現,以南寧為界,往北20公里的武鳴壯族人跟往南20公里的邕寧壯族人說的壯語都無法直接交流,但詞匯發音確是基本一樣的。仔細比較,才發現,武鳴話是以壯語為底,建立在桂柳話(跟四川話差不多,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同屬語種)之上的。而邕寧話也是以壯語為底,卻是建立在粵語(南寧以南,欽北防郁梧,廣東大部,港澳同屬語種)之上的。依此,整個廣西可以分為兩大語系,粵語和桂柳話,而壯語剛好摻雜在兩大語系的中間。以大城市來分,柳州桂林河池百色市里說桂柳話,他們周邊壯族居民說的是北壯(桂柳話夾壯)。南寧欽州玉林梧州市里說白話(粵語,但發音跟廣東港澳發音有區別),他們周邊的壯族居民說南壯(粵語夾壯)。現實中北壯和南壯是無法直接用壯語交流的,要么用桂柳話,要么用白話,實在不行,普通話解決。在南寧附近,經常會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相距不過十里的壯族兄弟,用的都是發音一樣的壯語詞匯,卻無法無障礙的流暢交流,都把對方當著火星人對待,哈哈。
各位圍觀的吃瓜群眾,你們看看,廣西人之間的交流尚且如此艱難,指望相隔千里的壯語泰語直接交流是不是想多了呢,求輕噴。有相似的語種還有不少呢,如粵語和閩南語,粵語和日語,日語和朝鮮語等等,很多詞匯發音都是一樣的。這樣的現象對日常生活不會有啥不良反應,就怕某些居心不良的民族主義分子拿來說事,挑撥民族分裂。對于這種的現象,需要各民族同胞們保持警惕,維護大中華的統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