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如何準備?
其實,在幼小銜接的準備,聚焦兩個方面即可。
一是軟實力,二是硬實力。
下面分點來敘述下。一、軟實力準備1、心理調節幼兒園和小學有什么不同呢?太多了...
最根本的不同點就是,主旋律的不同。
幼兒園主旋律是玩、吃、睡,這是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問題,至于學習么? 是那些雞血家長才會考慮的事。
那么九年義務的主旋律是啥?這還要問?!
學習!!!
小學的學習變成了強制任務,會有作業和考試的壓力,會被排名,老師從保育員的角色變成了真正的老師。
不能再無正當理由隨便請假,否則小心觸犯義務教育大法。家里原來的仁父慈母,也變成只盯著學習的后媽后爸...
所以進入小學前,得先給娃洗洗腦,幼兒園的學習內容是可以憑興趣的,但到了小學,規定的學習內容,是必須遵守規則來學習和做作業的。
但是哈,千萬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妖魔化老師,不要妖魔化學校。
像”上小學之后讓老師好好管管你~“,這樣的話就不要對孩子講了,老師也不容易,滿心歡喜迎接新生,卻要面對孩子內心對老師各種恐怖形象的幻想。
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對學校的抵觸,在說完小學的紀律性時,也要做好儀式感。
讓孩子覺得自己變成小學生了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自己又強大了很多,最佳狀態應該是孩子雞血滿滿,宇宙都被自己掌控feel~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對爸媽的值得借鑒的做法。
孩子小時候總是纏著我們給她講故事,然后我們就經常告訴孩子:“現在你還不識字,等到將來上小學了,就能認識很多字了,到時候你就可以自己看很多有趣的書了,就不用總等著爸爸媽媽給你講了。”
在開學前幾天,我們就時常告訴孩子:就剩幾天你就要當小學生了。開學前一天晚上,我們鄭重其事地請爺爺奶奶上我們家吃了一頓飯,鄭重地把全新的學習用品交給孩子,給了她單獨的一個房間。
并且告訴她,她真的長大了,第二天就要成為神氣的小學生了,她可以像大人一樣擁有自己的天地了,當然,也要跟爸爸、媽媽分開睡了,也要像大人一樣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到開學這一天的時候,我們就把氣氛搞得很熱烈。吃早飯的時候,我們就熱烈的祝賀孩子今天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
明明沒有空,但我們還是拒絕了由爺爺奶奶送孩子入學的建議,設法親自上孩子入學,親自把孩子交給老師,一路上我們鼓勵孩子:“從今天開始,你是一名小學生了,相信你能做得很好。”
這種做法,就能很好的激發孩子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榮譽感。
2、獨立性(1)生活上
按理說,這是早教老師的要說叨給家長聽的,但到幼升小還是要反復講。
之前,我在和一位小二在讀的媽媽聊天時,她說,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小學到校門口,還仿佛停留在上幼兒園的光景。
在校門口,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不是好好學習!不是聽老師的話!
那是什么?
儂要多喝水曉得伐!
送去上學要囑咐,放學回來要拷問,不得不說,喝水,說對中國家長是甩不掉的心魔...
不過如果連渴了喝水,這種事情還需要別人提醒的話,那這個小孩可能還不具備上小學的資格。類似的還有吃喝拉撒—系鞋帶穿衣服吃飯等一系列的小事情。
其實,每屆小一開學時,老師都會苦口婆心的說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給孩子成長空間,不要總是跟在孩子身后給孩子“擦屁股”。
比如,孩子忘帶紅領巾,作業和水杯等,都不建議家長再給送一次,目的就是讓孩子在“試錯”和“受罰”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
畢竟,小學需要孩子掌握學習的主動性。獨立完成這些小事對孩子成長特別重要,尤其是小一的孩子。
而且對家長來說也解脫不少啊,像收拾書包這些碎事,如果孩子自己不上心,靠大人天天整理也是很累很煩的。
所以強烈建議大家從一開始,就在這些小事上狠下心來。舍不得孩子,就沒有中年人的舒適生活。
(2)學習上
除了行為上的獨立,學習上要想不雞到心梗,親子閱讀就要開始轉到自主閱讀,親子學習轉到自主學習!
避免形成孩子依賴家長才能學得下去的習慣。
當然,小學最開始,必定是要陪伴在旁邊的,陪伴的主要內容不是陪做作業,而是督促養成好習慣,最好要養成以后不要家長陪的好習慣。
有人要說了,你這前后句子矛盾啊!都陪讀了還怎么養成不陪讀的習慣呢?
這就看你是帶著什么態度去陪了!
如果你是帶著監督找茬的態度去陪的,那以后會越陪越累,時間也越來越長。
低年級初期,陪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事效率。引導孩子什么事該怎么做,該多久按時做好。今天的所有有作業,先做啥后做啥,大致時間段怎么分配。
中高年級時,就及時的要抽出身來,這種陪伴上升為思維習慣的指導、陪伴。
幫助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特別是時間的分配管理。眼光要放長遠一些了。比如,這個學期校內作業,哪方面是需要多花費一些時間的,哪科是需要課外雞的,興趣放在哪個時段會不耽誤學業等等。
要記住,該斷則斷!該抽身的時候不要猶豫。
有很多家長從一年級就開始,每天每科都要陪讀,孩子寫一道題,檢查一道,哪道題算錯了哪個比劃錯了,馬上手速上來了第一時間指出來,改掉,再寫。
初期可以,但時間長了還繼續,就再也抽不出身來了。
所以,家長自己先有規劃和思路,然后再引導孩子跟隨,培養他自己的獨立能力。
3、做事效率為什么做事效率那么重要?
想想為啥人家牛娃可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每天九點就能上床睡覺就明白了!
做事效率和專注力一樣,也是孩子在學習上,能否走高走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這個能力是在小一階段就能打好基礎的。
小一,學業一般都能輕松完成,不用滿滿雞血,全力刷題。一開始,一定要做好做事效率的規則和習慣。
作業,可以在15分鐘做完的,就一定要在15分鐘內完成,可以提前,不可以延后。寫作業是他自己的事,不談條件。
換環境的初期,是一個建立規則和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機,錯過這個時機,后患無窮。任何作業的完成效率,一定要在最初階段做出規矩。
第一天上學,第一次作業,第一周的習慣養成,都要重視!
二、硬實力準備1、視頻輸入轉為閱讀輸入學齡前的學習,基本都是視頻、音頻、老師蹦蹦跳跳,這些主流學習渠道,形式豐富多樣,有滋有味啊~
經常看到某幼兒園的一節公開課,恨不得把所有環節都塞進去,做游戲看視頻跳舞講故事應有盡有,而且銜接環節必須要快,最好在30秒內完成,否則孩子注意力很快就跑掉啦,這就導致孩子的專注閾值很高。
你必須要足夠精彩,才能吸引到我的注意!
但是,小學就很不一樣嘍。在學校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輸入渠道,就是各科老師和書本(學科類在線課程除外)。
雖然幼兒園也有老師和繪本,但是在教學內容、方式和風格方面,和小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相比幼兒園,小學的學習就乏味了很多,一節課還要40分鐘端坐。
這就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
而學前如果經常是視頻這種信息量大爆炸式的學習,那么突然轉移到干巴巴的書本上學習,孩子很容易浮躁,難靜下心來思考。
而據在教老師反饋,在家經常與視頻為伍的孩子,上學后很難和老師接上茬。
這就導致同一個課堂上,老師的輸出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孩子們的接收效果是參差不齊的。
在這個短視頻大爆炸的時代,雖然無法避免視頻。
但可以在入學前,想辦法把專注闕值調整到合理的區間,讓孩子的學習方式,從視頻轉移到音頻以及文字資料上來。
比如,開學前,每天至少保持1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2、提升識字量識字量小,會帶來什么問題呢?
讀題困難,閱讀能力比較弱。
其實吧,提前雞識字量和提前雞數學,最終到達的效果基本是一致的,孩子的基本識字量在3年級會趨于相近,到了3年級,基本也不存在對課本或試卷閱讀困難的問題了。
可是,但凡是經歷過小一小二的家長,都無不后悔:要是孩子在上小學前就能多認點字就好了!
因為不認識字,非英語的科目,無論是做作業、試卷、預習等等,大都不能自主完成,需要先等家長或者老師來讀題,解釋,孩子學習才能繼續往前走,效率很低下。
這樣一來,家長每天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陪讀,想他自主學習,立馬迎頭一句:媽媽,我不認字兒!
這就又回到了我們前面說的獨立準備了,如果孩子總是需要別人的協助才能完成學習,主動學習的意愿就會降低很多。
這個影響大了,就后悔莫及了。
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從根本上來講,還是在于閱讀量的積累,而海量閱讀的根本就是識字。
識字干巴巴的教,會是個很枯燥的過程,可以增加一定的娛樂性。比如說比賽組詞,猜象形字、造句、字卡指認等游戲方式。
3、書寫能力書寫,很多專家都明說了不建議很早寫的。這點,我是同意的。
學前的孩子,手部的肌肉還在發育當中,無法合理握筆,進行精細動作,容易造成孩子側頭寫字,對視力和脊椎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所以,在6歲之前還是以認字為主,大班下學期開始包括小一前的暑假,可以開始教孩子寫字。鍛煉一下手部力量,這個對于將來快速適應寫字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比寫字更重要的是,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
因為上了小學之后,班里的孩子很多啊,老師沒有分身,再好的老師也無法顧及每個孩子,也做不到很好的糾正每一個孩子的握筆姿勢。
而寫字姿勢又直接影響了寫字的速度和美觀,也影響到孩子的視力和脊椎健康。一開始不重視這個問題的,以后會后悔到分分鐘想抽孩子和自己...
人教教材曾做過一個關于寫字的問券,90%的家長認為寫字的問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對正確的寫字姿勢沒有引起重視。
所以,乘著開學前有時間,在家可以多帶孩子練練,這里,snowy媽媽也重點和大家說一下姿勢。
(1)正確坐姿
再舒服的姿勢保持一段時間也會累,所以最開始練習的時候,時間控制一下,比如每天寫5行。
一開始就姿勢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形成習慣,寫字是一種反復的機械操作,最開始打好姿勢基礎,形成小腦記憶。
(2)握姿對比
正確握姿,食指呈7字狀,是最科學、最省力的方法。
寫字熟練后,應該是手腕、手掌、手指平均用力,但是很多孩子的錯誤,就是在用指尖用力,或者是手指用力。
判斷孩子是否用手指發力的方法咋寫字,看上圖,食指的狀態就是依據。
以上是幼小銜接中需要關注的重點,也是在讀小學的家長給的寶貴經驗。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項目需要注意,學會朗讀和有邏輯的表達,作息規律,培養傾聽能力等,家長都可以針對性的雞娃。
關于超前學習造成的“三年級效應”,是很讓人擔心的問題。
萬一提前學會了,孩子到小一小二就驕傲了不學了怎么辦?沒有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到3年級之后更難的階段,就跟不上了怎么辦?
其實,凡事都有兩面性。
有的孩子會產生懈怠的學習情緒,學過的就不愿意再聽了。但也有的孩子會因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老師即將要教的知識點,而變得積極主動,充滿成就感,課堂上也會愿意去表現自己,整個學習狀態也很積極。
這個問題是比較辯證的,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來說。
如果自信心比較強,外向,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孩子,建議不要超前學太多,不然容易驕傲,上課不集中。
如果性格比較內斂,容易害羞的孩子,建議提前學,可以慢慢增強自信心。
但一些基礎知識點的提前灌輸,還是有一定必要的,比如數學30以內的加減法,基本的漢字、數字書寫,認識500+漢字等。
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這是底層能力。它能夠帶孩子飛得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