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假歷史?
我是旅行者說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中國古代比較有名的假歷史很多,我今天就舉兩個來自《史記》的例子與大家分享一下。
烽火戲諸侯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周幽王的時候,幽王迷上了一個叫褒姒的美人。褒姒雖然美貌如花,卻冷若冰霸,從來不會笑。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用盡了所有的辦法,包括跳舞、唱歌、打獵,甚至派人取來上百匹的絲綢,讓她聽撕扯綢緞的聲音,卻仍難讓褒姒舒展眉頭。
就在這種情況下,佞臣虢石父獻上一計:在烽火臺點燃峰火,讓天下諸侯救駕,看褒姒是否能笑?
于是,幽王就帶著褒姒來到鎬京(今西安附近)東30公里的驪山之上,酒足飯飽之后,他突然下達了點燃烽火的命令。計劃果然成功了,褒姒看著星夜趕來救駕,一臉懵逼的諸侯們,居然真的開心的笑了。
數年后,褒姒生下一個兒子叫伯服。愛屋及烏的幽王居然將原來的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全部廢掉,將褒姒立為王后,將伯服立為太子。為了進一步給兒子伯服繼位掃平障礙,幽王下令申國的國君將逃到申國的太子殺掉。申國國君不忍心殺掉自己的外孫,就向幽王回信,讓他收回命令,并重新立申后為王后,宜臼為太子。幽王看到申國國君敢不聽自己的話,就派出大軍前去征討,并撤銷了申國的封號。
申國國君為了自保,就向西部的犬戎求救,并向犬戎部落首領保證,自己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幫助外孫宜臼奪取王位,至于攻下鎬京城后的財產和女人,悉聽犬戎聽便。
幽王看到申國和犬戎大軍壓境,無力抵抗的他就登上烽火臺向諸侯求救,可是諸侯卻以為仍是幽王和褒姒的把戲,根本不予理睬。沒有辦法,幽王和褒姒在御林軍的護衛下,逃到驪山不久,就被犬戎抓住。幽王被砍為兩段,褒姒也不知所終。
這就是大家廣為熟悉的“烽火戲諸侯”。
兩千多年以來,有不少人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故事的真實性存疑,認為“烽火戲諸侯”純屬千年謊言。
這是因為,烽火戲諸侯最早記載于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生活的年代離幽王生活的時代已經有600多年了,而在此之前,《呂氏春秋》記載的卻是:“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候約: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至而無寇。”由些可見,呂不韋在記載這件事時,沒有出現烽火臺,而是從國都通往各諸侯國的大道上,修建了無數個高堡。周幽王通過在高堡之上,擊鼓將各諸侯引來,博得了褒姒一笑。
其實,不管是烽火還是大鼓,其操作性太差,這是因為,在鎬京周圍1000多里內,均是王室直接管轄的,諸侯都在千里之外,像齊國、魯國、燕國離鎬京少說也得2000多里,今天乘坐最快的高鐵,也得七八個小時。在唐朝的時候,唐玄宗為了討好楊貴妃,從3000多里外的嶺南地區運送荔枝到長安,中途換人換馬,也得三天時間。也就是說,“日行千里”已經是騎兵最快的速度了。而幽王真的遇到外族入侵,得到消息的諸侯,帶著大隊人馬前來護駕,等走到鎬京時,戰斗早就結束了。諸侯們又怎么能在頭天晚上得到軍情,第二天一早就抵達驪山呢?
趙氏孤兒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晉靈公的時候,趙氏家族的趙盾執掌晉國權柄。晉靈公昏庸無道,有一天,晉靈公想吃熊掌,廚子送來后,他發現熊掌沒有烹熟,就殺了廚子。就在士兵往外搬尸體的時候,被趙盾正好看到,就勸諫他不要亂殺無辜。不料,晉靈公因此懷恨于心,與佞臣屠岸賈合謀,準備刺殺趙盾。趙盾無法,只好出逃晉國。趙盾還未出逃國境時,其族弟趙穿已經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趙盾得以重新執掌政權。
趙盾去世后,其子趙朔繼續執政。此時晉國的國君是晉景公,而一度失勢的屠岸賈也重新被新君啟用。屠岸賈便向晉景公進讒言,說趙氏家族曾經弒君,應該得到懲罰。盡管三軍司馬韓厥極力反對,但是在晉景公的支持下,屠岸賈還是率軍攻陷了趙氏家族居住的下宮,將趙朔及其叔叔趙同、趙括、趙嬰齊全部斬殺。
趙朔的妻子趙莊姬因為是晉景公的姐姐,提前得到了韓厥的消息,逃到了晉王宮,才免于一死。不久,趙莊姬生下一子趙武。屠岸賈為了斬盡殺絕,前去誅殺趙武。趙朔生前的兩個門客程嬰和公孫杵臼為了保住趙氏家族唯一的血脈,就在外面找了一嬰兒(戲曲演化為程嬰之子),交給了屠岸賈,然后將趙武秘密養活起來。
十五年后,晉景公生病,占卜的結果是趙氏家族的冤魂前來索命,心中有愧的晉景公向韓厥詢問如何是好。知道趙武還活著的韓厥趁機將實情向晉景公稟告。晉景公于是改變了主意,將趙氏孤兒趙武召入宮中,并恢復他的爵位,命其滅掉屠岸賈為趙氏家族報仇。
這就是中國著名“趙氏孤兒”的故事。
然而,這個故事自唐代以來就不斷地受到質疑,學者們紛紛質疑它的真偽性。事實上,關于下宮之難的歷史,不同的歷史記載并不相同,甚至在《史記·晉世家》對這件事的記載也跟《趙世家》大相徑庭,反而《左傳》中的記載與《史記·晉世家》中的記載更接近歷史的真相。
首先,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這三個人的身份就極為可疑,除了司馬遷在《趙世家》有記載,在《晉世家》、《韓世家》均只字未提。史學講究孤證不立,因此,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三個人是否存在就成了疑問。
其次,在《史記·趙世家》記載:「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然而,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又記載:「(晉景公)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晉景公三年是公元前597年,而晉景公十七年是公元前583年,兩者相差十四年之久,那個記錄更準確呢?在《左傳》記載:「(魯)成公八年,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魯成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583年,兩者相印證,《左傳》和《史記·晉世家》記載更接近歷史真相。
那么,歷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左傳》是這樣記載的:「晉趙嬰通于趙莊姬......晉趙莊姬為趙嬰齊之亡故,譖之于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征。」也就是說,趙武的母親趙莊姬因為與趙嬰齊私通,被趙同和趙括流放到了齊國,不久就死去了。趙莊姬因為趙嬰齊的死遷怒趙同和趙括,向晉景公告狀,說趙同和趙括蓄意謀反。與趙家有仇的欒氏和郤氏對晉景公說:趙莊姬說的對!于是晉景公就滅了趙同和趙括,而趙武因為其母親主動舉報有獎,他還是晉景公的外甥,得以免予一死。
那么,為什么《史記》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記載呢?這是因為,司馬遷寫《趙世家》的時候,主要采用了趙國官方的史料,而趙國的史官出于“為尊者諱”的考慮,實在不愿意將趙氏家族因為通奸案而滅族寫入史料,所以,就編造了屠岸賈誅殺趙氏的謊言。而晉國的史官和韓國的史官則如實記載了當初發生的一切。試想,如果真有屠岸賈及程嬰救孤這樣的大事,晉國、韓國的史官怎么會不把記載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