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的原理是什么?
健康碼的數據來自于大數據,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往7~14天的GPS位置、線下掃碼商家位置、購買火車票的信息等等,如果你買了一張去湖北的火車票,健康碼很可能就會變色。
健康碼的數據來源健康碼是動態碼,如果申請者曾經與確診或者疑似病例共同乘坐過一輛班車,或者來自重點疫區,那么就會影響到健康碼的顏色。
健康碼數據采集來源比較多,大家使用手機操作的基本上都可以被記錄到。比如移動支付消費、二維碼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寶在后臺記錄的用戶GPS位置信息,甚至是手機連接的基站位置信息,都可以用于健康碼的數據來源。
如果在某一個時間,在特定的場合出現了確證患者,那么系統就會根據大數據分析判斷那些人可能曾經與這些病例接觸過,健康碼就會“變色”。
健康碼的三種狀態紅碼:確證病人、疑似病人、無癥狀感染者,與確診病人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員,醫學觀留人員,這些人都是紅碼狀態。需要連續健康打卡14天,才能轉換成綠碼。
黃碼:全國確診人員的非密切接觸的同行人員、發熱門診等級、外省人員、留觀等有發熱、咳嗽、腹瀉等不適癥狀的人員,還有省外本省未滿14天健康打卡人員等重點關注的人群。連續健康打卡7天,轉換為綠碼。
綠碼:當前無癥狀、健康正常、可以人員流動、復工復產,有效期為3天,3天內需要自行健康打卡,否則可能轉換為“灰碼”。
總之,健康碼不能判斷大家得了什么病,只是追蹤大家出行的軌跡,然后結合大數據給出有沒有可能接觸到新冠病毒,相應的部門可以作為判斷依據,對于疫情防控有很重要的意義。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