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取法乎上?
書法的學習,在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的基礎之上,加大對于量上的積累和訓練,學習的大方向沒有偏頗,那么對于書法學習自然會隨著量的變化出來效果的,至于這效果是怎樣的,是多方面綜用來影響的,個人自己以及時代環境等各方面來影響的;而選擇字帖,并且要選擇合適于自身的優秀的字帖,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至于那些不以字帖來學習、以“俗”的字帖為學習對象的,不足稱道的。
古人說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學習書法,取法乎上才得其中,那么,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就十分的彰顯了,取法乎上以后,才能學習到古人的帖中最有益的部分,再通過不斷學習,領會,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中,把古人的用筆、性情融入到自己的富于個人特色的書法創造中,使之能讓你自己去找尋到書法形式與人的精神內在的對應,并達到融合,形成有自己風格、個性的藝術。
臻于上層的“法”是學習書法的靈感來源的寶庫進入書法史,我們便能知道。
比如王羲之(303-361),早年,他學書師
從衛夫人,前人名家他也廣泛涉獵,而草書師從張芝,楷書受益于鐘繇,博采各家所長,再推出新的東西。以前楷書受到隸書的的影響,他精研體勢,最終使楷書完全獨立于隸書,并進一步革新和發展了行書和草書藝術,創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書的規范模式。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藝術表現力,把書法技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書法藝術進入到多姿多彩的境界。從另一方面說,兩漢樸厚之風也至此一變。
他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書圣”,與他研習前代人的書法是有密切的關系,體勢是他研究的重要部分,這是與前代人不同的,也是出新了,《蘭亭序》便是最佳的體現。
王羲之就是在研習前人書法,加上對體勢的研究,把書法藝術帶入另一種境界,為后代學書也提供了典范,這些,與他對于前人書法的研究有密切的關系——對前人法的繼承和推新。
再如顏真卿(704-789),他取法前人最明
顯的莫過于他將篆籀筆意融入了他的楷書甚至行書當中,他的作品幾乎很少有“尖”,使得字的氣內聚,就整個章法來看,書作十分渾厚,大氣磅礴。將書寫與他的精神境界結合得高度的完美,是后代學書的絕佳范本之一。
那么,他學書也有著取法學古人的過程,最初他是學習褚遂良,后來又從張旭那學得筆法,曾經還與懷素探討過書法;二王以及初唐等書法他都進行深入的研究過,在此基礎上,吸取他們的長處,形成了異于初唐風格的風格——“顏體”;他是在深入研究眾多前代書家的基礎上,找到他們的風格、技法等上面的可取處(與自身可以融合的部分),充分吸收,不斷學習,然后才有自己的風格。
顏真卿也是學習眾多書家,那些前代書家的書作中不乏可取的“上”法,于是形成“顏體”,比如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等等。
(顏勤禮碑)
(麻姑仙壇記)
……
歷代書法大家無不是取法于古人而成就卓然的。
為什么要取法乎上,總的來說,歷代經典的書法碑帖為學書者提供了學習創作的靈感,歷代經典碑帖是一種超越時空的經典,學習這些,自身眼界會大大提高。
古人的“法”具有很高的豐富性,是今人學書的典范以下三幅都是入選了國展的優秀書法作品,主要是從顏真卿的書作中得法。
第一、二幅作品一眼看上去,顏體味道很濃厚,是從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中有所取法,算是大氣磅礴的,很渾厚,字的重心是往下的,整體氣息很足,十分和諧;其中多圓轉的筆法,取了顏真卿的筆法,賞心悅目!
這一幅就比較活潑靈動,從取法上,使用了自書告身帖的筆法,單根線條具有弧度,線條的方向也各不一樣,富于靈動的變化,從墨色稍淡的地方體現最為明顯,特別是豎劃,倚側關系很強,由此使行氣十分足,形成的視覺沖擊力很強;而結體可以取自勤禮碑,二者結合起來,互相有了彌補,自書帖的靈動,勤禮碑的結體,一派氣象!
為什么要取法乎上,最后的歸屬就是要使書法形式與自身的精神能夠結合,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歷代優秀書帖能夠提供靈感、典范等,臨帖取法乎上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