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50后60后沒時間伺候90歲的父母?
花謝花開年復一年,正如朝陽比夕陽更值得期待,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常態。
年輕時的我不能理解那些中年人為了兒女殫精力竭,但對于自己父母的一些要求卻百般推諉,甚至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
也不能理解那些體力尚可剛剛步入老年行列的人們,笑著給孫子、孫女洗換尿布、擦洗屁股,而如果換成是自己已完全老去的父母,確會呈現滿臉的嫌棄、厭惡之情。
這是為什么?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而且會有氣憤之情。
直到若干年前,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從做了媽媽以后才開始原諒她的母親,作者從小和姥姥很親,她的母親對她的照顧一直多于對姥姥的照顧,直到姥姥去世,她的母親也只是順理成章的操辦了姥姥的后事但并未顯示出過多的悲傷,從那時起,她記恨上了她的媽媽,她認為媽媽對姥姥不夠好,這讓她很傷心,但因為年齡小,她不知如何和母親講出她的憤慨,只是依然接受著母親對她的愛和照顧。
長大后,她結婚也做了媽媽,從她生下孩子的那一天,她的母親就更加的忙碌了,除了照顧她,還要照顧她的孩子,而她也把全部的重心放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忘記了自己母親也已老去,也記不得對母親噓寒問暖,就是那樣順其自然的接受著母親給她和她的孩子全部的愛。
當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她突然驚覺,她和當年的母親很像,把所有的愛傾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對母親卻不聞不問。
于是,在某一天,她向母親拋出了這個問題,同時也把心中的心結說給了母親聽。
母親無奈的嘆聲道:你姥姥生病和去世后,我心如刀絞,經常一個人時放聲痛哭,覺得對你姥姥照顧得不夠好,但是我的時間和精力做不到對所有親人都顧全周到,我要上班,你年齡尚小還在上學,我只能以你為主,這一代一代不都是這么過來的嗎?
那一刻,她理解了母親,也放下了對母親的怨恨,因為她也是一個母親,更能理解母親所說的感受,文章的最后,作者寫下了:朝陽總比夕陽更值得期待!這是自然規律。
就好像一朵花,含苞待放時更讓我們費心思和期待。
這句話看起來有些殘忍,尊老愛幼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我們做到了愛護自己的晚輩,卻做不到以同樣的心理去顧全我們的長輩,這是不孝順嗎?
我就此問題還和自己的母親也探討過,因為我母親也會時常念叨對姥姥、姥爺沒有像對我們那樣盡心,因為工作關系沒能長期陪伴在他們身邊。
我則反問母親道:姥姥、姥爺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心情,對他們的父母沒有更好的照顧?以此類推,每一代人是不是都是如此過來的?
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有操不完的心,包括孩子的下一代他們還是同樣的心理,因為孩子是一種延續,可以說是生命的延續,所以每一代人都是如此的在后悔對父母的照顧不周中以及對新生命的期許中走過來的。
人生本就不完美,我們一定會有遺憾,只要盡力了,盡力對父母有所孝養,盡力對孩子們有所照顧就好。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